当前位置:首页 >> 地区(行业)介绍
雄县农业概况

一、雄县概况

雄县是一座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春秋时期属燕国地域。秦朝时期设置县,名易县。南北朝时期属莫县。唐朝时期设置归义县,属涿州。五代十国中期,随涿州归属辽国。公元959年,设置雄州。明朝初期,改雄州为雄县至今。总面积524平方公里(折合78.6万亩),总人口39.22万人,辖6镇3乡223个行政村;县城建成区面积约12.1平方公里,常驻人口约6万人,外来人口约3万人。县城规划面积32.64平方公里。

雄县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发展优势强劲:一气、二城、三水、四业。

---一气: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县域中东部,是华北油田主产区,现有油井1200眼,年产原油30吨、天然气1800万立方米。

---二城:一是地下长城。雄县古称瓦桥关,是宋代名将杨六郎镇守的三关之一(瓦桥关、益津关、高阳关),杨六郎在这驻守16年,在与辽军对峙过程中,修筑了一条横跨雄县、霸州、文安、永清四市县,长达65公里的地下战道,被誉为地下长城 2007年,文化部、中国文联命名雄县为中国古地道文化之乡中国古地道文化研究中心二是古玩城。雄县古玩收藏与交易有500多年的历史,建有中国北方最大的古玩交易市场;雄县人也是北京潘家园等古玩市场的重要推动者,仿古石雕产业发展很快,2014年被评为中国仿古石雕文化之乡

---三水:一是温泉水资源。雄县是国土资源部命名的中国温泉之乡,温泉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县中西部,地热面积360平方公里,储量达821.78亿立方米,相当于6.6亿吨标准煤,最高出水温度86度,达到国家医疗温泉标准。近年来,我县与中石化集团合作,引进冰岛先进技术,利用取热不取水的供热模式打造华北首座无烟城,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县已开发地热井68眼(回灌井24眼),地热集中供暖面积达320万平方米,占城区集中供暖面积的92%二是矿泉水资源。雄县矿泉水,水质稀有,被誉为神泉秀水。主要分布在以白码村为中心的1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储量达4亿吨,富含锂、锶、碘、偏硅酸等微量元素,达到国家天然矿泉水标准;年产量10万吨。三是白洋淀水资源。拥有白洋淀水域面积18.3平方公里,由温泉城旅游码头可直接入淀,淀周边区域是始终我们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

---四业: 30多年发展积累,形成了塑料包装、压延制革、乳胶制品、电线电缆四个主导产业。目前,民营经济组织达14953家,规模以上企业118家,2016年全县民营经济总产值完成559亿元。

二、农业基础现状

1、地理位置优越

位于河北中北部,处华北平原中部,居京津保平原生态过渡带建设核心区,南倚“华北明珠”白洋淀,北邻白沟,县境北部、东北部与高碑店市、固安县、霸州市交界,西部与容城县为邻,西南部与安新县相望,东南部与任丘市、文安县接壤。全县地跨北纬38°56′-39°10′,东经115°59′-116°16′之间,东西长26公里,南北宽25.5公里,县境内海拔高6-14米,平均10.1米,地势西部较高,东部低洼。

2、自然气候适宜

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气候显著,雨热同季,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年平均气温12.1℃,最高为7月份,平均气温26.1℃,极端最高气温为41.4℃;最低为1月份,平均气温-4.6℃,极端最低气温-23.8℃。年平均5℃活动积温4655.9℃,年平均≥10℃以上活动积温4337.1℃。无霜期182天,年日照时数2600.4小时,平均日照百分率59%。年平均降雨量545.1mm,降水量多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占年总降雨量的75%左右。年蒸发量为1797.8mm,是降水量的3倍多。农业自然灾害主要有风、雹、旱灾,平均受灾面积较小,损失不大,各年度分布不均。年风力大于7级的天数为28.8天,主要发生在冬春季。

3、水文地质一般

河流:大清河是流经雄县境内的唯一自然河流,境内全长38.75公里,1970年改为灌溉河道。新盖房分洪道是省一级堤防。20世纪50、60年代,兴建了马庄、胜利两处万亩以上灌区。

地下水:雄县年际间降水及年内分布极不均匀,水资源总量为8450万m3。人均水资源量为264 m3,城镇人均水资源量为129 m3。在东部地区,地表以下30-70m有一层咸水和微咸水,水资源量为1202 m3,一直未被开发利用。自1980年以来,雄县持续干旱,地表水干枯,地下水被大量超采,年超采量约0.5亿m3左右,累计超采6.9亿m32001年河北省政府将雄县全部划为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东部为浅层地下水超采区。

地貌二坡地是雄县的主要地貌类型,地面平坦开阔,略有起伏,包括准缓岗、小低平地、小浅平洼地、小二坡地、沙丘、河漫滩等;洼地:在白洋淀周边的土壤,为湖相沉积物,土壤为脱沼泽土壤。

土地资源总土地面积77.0246万亩。据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农用地54.424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0.66%,建设用地总面积16.11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0.93%,未利用土地及其它用地6.4816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8.42%。农用地中:耕地面积46.840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60.81%;园地总面积达到2.49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24%;林地面积2.84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69%,其他农用地2.246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92%。农业用地的深度开发不够,土地生产力水平低。 从耕地利用情况来看,沙地等中低产田还有一定面积的分布,这部分耕地土壤肥力低,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产量相对较高地区的耕地也还有相当的增产潜力。不少地方的农作物种植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粗放、效益低,生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土地污染严重,土质恶化。 由于企业“三废”随意排放或露天堆积,致使工业废弃物在土壤中长期积累,对土壤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坏。

土壤类型雄县位于冲积扇前缘,耕地土壤类型分布受水文、地质、地貌条件影响,各地段土壤分布各有差异,同时由于排灌、施肥、耕作的影响,土壤分布较为复杂。根据1983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全县土壤共划分一个土类:潮土;三个亚类:典型潮土、褐土化潮土、盐化潮土;十三个土属四十四个土种。典型潮土是雄县的主要土壤类型,面积为45.5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5.72%,主要特点是地势低平,土层深厚,保水保肥,土壤质地以轻壤为主,其它砂土、砂壤、中壤、重壤均有分布;褐土化潮土面积为0.88万亩,主要分布在雄县西北部北沙乡的西北,其成土母质主要为河流冲积物;盐化潮土面积为1.15万亩,在雄州、朱各庄、双堂、昝岗等乡镇均有零星分布。

土壤养分:全县土壤耕层有机质平均含量15.025g/kg;碱解氮平均含量68.4g/kg,有效磷平均含量22.0mg/kg,速效钾平均含量162.1mg/kg;微量元素有效锌平均含量1.72mg/kg,有效锰平均含量15mg/kg,有效铜平均含量2.21mg/kg,有效铁平均含量14.01mg/kg;土壤耕层PH值全县平均值为8.5。

4、农业基础现状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7.0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8.78万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20.6万亩,玉米播种面积32.2万亩);油料播种面积2.1万亩;蔬菜播种面积5.59万亩;瓜果类播种面积0.54万亩。

全年粮食作物总产量23.36万吨,比上年增长0.34%,粮食平均亩产397公斤(其中:小麦产量8.63万吨,比上年增长1.05%,亩产419公斤,同比增长1.2%;玉米产量12.41万吨,比上年增长2.1%,亩产386公斤,与上年持平);油料产量4474吨,比上年增长9%;蔬菜产量19.84万吨,比上年增长3.5%;瓜果类产量1.87万吨,比上年增长3.3%。

全年农林牧渔总产值达18.42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农业产值12.90亿元,林业产值0.30亿元,畜牧业产值4.63亿元,渔业产值0.8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49亿元。肉类、禽蛋和奶产量分别达到16534吨、5278吨、1965吨,同比增长分别为8.3%、-9.4%、1.2%。年末猪存栏684百头,比上年下降1.01%,出栏1491百头,比上年增长0.9%;羊存栏680百只,比上年下降2.9%,出栏1046百只,比上年增长26.6%;牛存栏23百头,比上年增长9.5%,出栏12百头,与上年持平。养猪户1089户,羊934户,禽405户。规模养殖场249个。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存栏500只以上蛋鸡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15.2%、99.2%。

2016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率达66.02%。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5.44万千瓦,拥有农用拖拉机7035辆、收割机863台,机动喷雾机77台,全县实现机耕面积55.498万亩、机播面积57.45万亩,机收面积55.498万亩。全年有效灌溉面积30.594万亩(包括农田、林地、园地),年末共有机井4583眼。农用化肥用量10390吨(折纯),同比增长10.7%,农药施用量529吨,同比增长6.9%。

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392260人,其中农业人口261823人,非农业人口130437人,2016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86元,比上年增长9.5%。

三、雄县农业特色

1农业园区创新建设。通过编制规划、功能定位、三产融合和精准创建,雄县化强广通绿色生态园和京南生态农业示范区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并创建农业市级精品和市级园区四个(化强、京南、创新、雄润种羊),2016年园区规划总面积达到9.6万亩,核心区建设面积2.92万亩,我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全市综合考评第一。园区建设主要立足五个创新:

一是思路创新。祥农公司充分利用当地地热资源,按照“取热不取水”“一次取水多次利用”的思路,探索出地热农业四级梯度开发利用模式,即:第一级供暖;第二级热带观赏鱼繁育;第三级温室秧苗育苗、花卉、生物制肥;第四级普通养殖。目前河北祥农公司建设的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已形成了集供热采暖、地热养殖、工厂化育苗、生物肥生产于一体的链条式地热农业运营模式。

二是技术创新。化强广通绿色生态园聘请河北农大蔬菜博士高洪波技术团队,示范生产无土栽培蔬菜和水培特菜,提高了市场竞争力;祥农公司科技团队不断研发血鹦鹉鱼繁育新技术,纯度由过去的不足60%,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为企业迅速占领市场奠定了科技基础;引进增产20%、减肥30%的生物肥技术--地福来生物肥,保温效果提高3-4倍的“温室双层充气膜技术”等创新技术成果都有效降低了能耗和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品质和产量,实现了“减肥沃土”。

三是管理创新。祥农公司、三白公司、化强公司等,积极探索农业园区内部管理新制度,用工业管理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思维,建立了目标管理制度,种养操作流程和产品标准,技术团队将咨询服务,产品推广、技术指导、管理规范、产品销售延伸到每一个示范户。化强公司注册了“自然康”无公害品牌商标,并被评为“河北省名牌产品”和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祥农公司注册了“祥之缘”商标;京南生态农业示范区“雄州红”商标;品牌化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四是模式创新。我县坚持“企业领办”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模式,把园区建设推向市场,增强其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各园区在园区运营上也都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化强公司、三白公司都积极探索实施了园区投资建基础、做平台、对外招商、条块合作的运营模式,祥农公司探索实践了以“温室育苗、生物肥推广示范点+互联网+示范户”的运营模式,有效提高了园区的运营效益。

五是产业创新。三白公司围绕建设京南生态过渡带,与北京林业大学国家花卉工程技术无公害中心和国家花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打造全国第四大鲜花港;祥农公司引进台湾先进技术,打造北方全国最大热带观赏鱼基地;雄润公司引进奥大利亚优质种羊--萨福克、杜波、打造种羊繁育基地。

2甘薯产业规模发展。近年来,通过请专家、引品种、搞示范,雄县甘薯种植、窖藏和销售占全省规模的1/3以上,全县甘薯专业村6个,种植大户110余家有先进的温室育苗技术,有庞大的甘薯种植大军,有成型的冬储贮藏的经验,有专门的甘薯营销队伍,总种植面积达30多万亩,其中县内种植8万余亩,周边种植20多万亩,平均亩效益实现2000元以上,已经形成集育秧、栽种、贮藏、销售于一体的规模化产业。目前,甘育苗企业3个(祥农)、收储企业5家(化强),加工企业3家,种植大户120余个、销售团队4个、以祥农、化强等企业为龙头的甘薯产业链条正初步形成。

3新型经营典型带动。通过规范引导全县土地流转面积14.63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总面积35%,种植50亩以上新型经营体达到437个,经营总面积8.6万亩;其中:31个种粮合作社、经营面积1.8万亩;31个种粮家庭农场、经营面积1.4万亩;种粮大户375个、经营面积5.4万亩。同时,立足粮食、甘薯、蔬菜和养殖行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43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社4家。

名  称: 雄县农业概况 索 引 号: 80006/2018-00045
发布机构: 农业局 文  号:
主 题 词: 发布日期: 2018-03-08
主题分类: 地区(行业)介绍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5561242
本站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2-5561242 邮箱:w5561323@126.com
雄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雄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3215号-1 冀公网安备 1306380200004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30638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