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乡村行:文明新风落地生根——“三三”机制巧解移风易俗难题 |
发布时间:2025-07-22 信息发布人:管理员 |
移风易俗调研组走进米家务镇米西大村,只见街巷洁净有序,墙面整齐雅致,一幅和美乡村的鲜活图景正徐徐铺展。近年来,该村通过“三个强化、三个到位”的“三三”机制,让移风易俗这盘棋走得实、落得细、见成效。 一、“三个强化”筑根基 筑牢新风“压舱石” (一)强化组织引领,凝聚共治合力 村里成立由党支部书记牵头,村“两委”、红白理事会、青年妇联等负责人参与的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举措。红白理事会成员经村民民主推选产生,均是村内德高望重、热心服务的乡贤或干部,他们定期议事,向村民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廉办”理念。结合村民意见,理事会制定婚丧事宜“四个上限”标准(限天数、限餐标、限场次、限桌数),推行事前报备、全程登记制度,从源头管控宴请规模和标准,杜绝铺张浪费。 (二)强化制度约束,划清行为“红线” 村干部带领村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抵制高额彩礼、倡导厚养薄葬等内容纳入其中,明确随礼金额、酒席规模等具体要求,通过“公议、公订、公示”三步骤让约定深入人心。同时细化惩戒措施,规定“酒席超期1天,每户缴纳违约金500元”,对违规家庭辅以曝光、批评教育等方式,让制度从“纸上条文”变为“刚性约束”,推动“喜事新办、丧事从简”成共识,村民间随礼不超100元的约定,更切实减轻了人情负担。 (三)强化服务保障,破解群众“急难” 养老服务上,在幸福互助院基础上增设心理健康咨询、文化活动等服务,让老人在家门口享受到贴心照料,用“厚养”替代“厚葬”;婚庆服务上,组建志愿服务队,提供简约而不失庄重的婚礼策划,涵盖场地布置、流程简化等。村里的红白喜事文化礼堂更是便民利器——村民经理事会同意后,可使用礼堂及共享厨房办宴,每桌仅收20元使用费,既降低了办事成本,又解决了占街搭棚影响通行的难题。 二、“三个到位”促践行 激活文明新风“源动力” (一)宣传教育入脑入心,让老百姓“看得见、听得进” 依托重阳节等节日,在多功能文化礼堂举办“孝老爱亲、移风易俗”主题演出,将厚养薄葬、婚事简办理念融入小品、相声等节目,每年至少1次,让村民在欢笑中受熏陶;开展“最美孝心子女”“文明婚事家庭”评选,每年选出5户模范,通过村广播、宣传栏、微信群广泛传播事迹,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让榜样力量直抵人心;每年“七夕”举办低价彩礼集体婚礼,以仪式感强化“婚事新办”的价值导向。 (二)示范带动以上率下,让老百姓“跟着学、照着做” 村里严格执行党员干部婚丧事宜报备制度,村“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带头摒弃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陋习。红白喜事文化礼堂建成后,村干部率先将子女婚礼放在这里举办,以“头雁效应”带动村民跟进。同时成立红白理事会监督小组,对村内婚丧嫁娶全程监督,确保各项规定不打折扣、落地见效。 (三)资源整合提质增效,让老百姓“有场地、好开展” 村里盘活集体闲置院落,改建成860平方米的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作为红白喜事文化礼堂投入使用。礼堂按需设置共享厨房、会客厅、宴会厅,配备灯光、舞台、可移动T台等设施,既满足村民婚丧嫁娶实际需求,又为移风易俗提供了硬件支撑,让文明新风有了实实在在的承载空间。 据了解,下一步米西大村还将以“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为核心,结合本存实际,聚焦当地突出的陋习(如高额彩礼、厚葬薄养等),确定核心宣传方向(如“婚事新办”“孝亲敬老”)。通过“看、听、玩、参与”的立体设计,让移风易俗从教育引导变成群众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场景,让文明新风真正融入日常、浸润人心。 |